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樊波:读傅瑜明山水有感 2014-06-05 01:50:36

    樊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系主任,江苏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江苏省美学会副会长。

 

   观赏傅瑜明先生的山水作品,第一感觉就是大气而清新,且颇得傅抱石山水之遗风,就此我想到三个相关问题想深谈—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画派画风,对此学术界有所争议。这是以“江苏画派”  (或新金陵画派)为例来看,有的学者认为,以傅抱石为首以及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人构成了一个画派,而有的学者提出异议,认为这几位山水大家来自不同地域,艺术渊源、画风特点亦有很大差别,只不过由于画院成立才聚为一体,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一个画派。我个人观点比较赞同第一种说法,理由是看一个画派能否成立,主要看这一画派是否具有某种相互贯通的共同的审美因子,一个画派成员有所差异是必然,如果人人雷同一致反倒奇怪了。其实一个画家在艺术创作历程中,画风也会有所变化,亦不可能首尾雷同一致,关键在于这种差异还不足以消解前述所言的共同的审美因子,江苏画派(或新金陵画派)从整体上看,画风潇洒、秀整,均为传统南京画派的现代彰显。其中傅、亚二人偏于潇洒,钱、宋、魏则偏于秀整。这就是贯通于江苏画派的共同的审美因子,另外考察一个画派不能孤立地看待,应将其放置到更大的空间中去比较、鉴赏——相对于北方山水的厚重,深凝而言,江苏画派那种整体上的秀雅灵动画风乃是触目可辨的。其实一个画派画风还可以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来考察,特别是在一个家族范围内来考察。如历史上的“米家山水”、马远、马麟的山水、人物,就是很好的例证,江苏画派中的傅家画风可谓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亦是很好的例证,以这种方式沿传而来的画派画风,其审美共性就更突出、更显著了。从傅抱石到傅小石、傅二石,人们可以看到那种挥洒不羁、秀逸飘散的风神的一路贯通。应该说,傅瑜明乃是傅家画风的又一路承接。
 
   据傅二石所言:“对傅瑜明影响最大的是他的那位声名赫赫的姨父——国画大师傅抱石。傅抱石大师在世时,傅瑜明的年龄还很小,但他已从姨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无限的魅力。这对他以后走上学中国画的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的确,傅瑜明作品中的那些风雨摇曳中的草亭,飞流直下的瀑布的审美意象以及大开大合的构图章法,显然直接沾溉了傅抱石的遗风:由于起点高,路子正,所以傅瑜明的山水一下子就处于一个不凡不俗的较高的艺术平台,在我看来,一个画派应该有直接的衣鉢传人,检验一个画派画风是否有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也在于后起传人能否将先辈创始者从审美理念到笔墨技巧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并发扬光大。在这方面,傅瑜明无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写生:江苏画派之所以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与傅抱石当年率领同仁注重写生是密切相关的,傅瑜明也十分注重写生,他的不少作品如《苗岭清晓》、《云山清韵》、《中山植物园》、《溪山清夏》、《古镇》就是在写生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应该说,写生对于画家来说,不仅在于搜集创作素材,而且对其风格语言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助益作用,画家可以在直接师法自然造化中提取出既富真实感又具个人感悟特点的语言因素。傅瑜明的山水虽然不少皆师承家学,但他的以写生为基础而创作的作品却已然显出了他个人的追求和特点,他似乎稍稍收敛起平日惯有的奔纵的手法,而将笔墨的触觉延伸大自然的肌体之中,吸吮其内在的骨气神韵,攫取其意态质地,所以他这一类作品往往具有一种打动人的真实美感。可以说,傅瑜明正是在写生中进一步推动傅家画风的沿传,从而逐步酿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和境界。
 
   第三个问题则是笔墨与造型关系。学术界有的人—味强调笔墨,以为笔墨代表了中国书的一切。而有的人则否定笔墨的孤立价值,而强调的造型和情感表现的重要,认为舍此则笔墨等于零。我想这一争论才真正是一个伪问题。因为笔墨不好,怎么充分地表达情感和出色的造型呢?反之情感之表达和造型之构成必有与之相应的笔墨相匹配,只有两个方面互兼互济,方能相得益彰。叶浅予曾说,一个好画家,必须既练笔,又练形,才能成功,练笔与练形是不能分开
 
  傅瑜明拜访花鸟大家喻继高
 
  与著名画家吴山明合影于杭州
 
  与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萧平先生
 
  1997年与著名书法家沙曼翁先生

的。也就是讲,笔墨的修炼必须围绕着造型展开,而某种造型方式也要求锤炼出相合的笔墨语言。这方面,傅抱石乃是极出色的典范,他那动荡大气的山水造型意态与其奔纵恣肆的笔墨语言可谓相互促发,令人神往,或许傅瑜明并末对此多加深究,但他在绘画实践中却能自觉地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若从笔墨上讲,他不仅承袭傅家画风,而且又能参取诸家(如亚明),进而又在传统山水中浸润、熏陶,所以他的山水笔墨有的很耐看,很有韵致,线的宛转自如和墨的浓淡干湿处理的合宜到位,而一切却都又是围绕着山水造型服务的,是与造型水乳交融、互为一体的。而就造型而言,其山水或大山急水,或古镇幽境,或密林浅滩,其间处处映发出画家的才思巧意,既开人心襟,又能引人入胜。而这一切同样又不是脱离笔墨而存在的。概言之,造型为其骨架,笔墨为其血肉,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生命。

 

    瑜明先生正值壮年,艺途无量,若能凝神定气,排除干扰,未来成就将是可以预期的。傅瑜明曾言道:“在如今这市场经济社会里,有的画家为了迎合画商口味,背离了自己的艺术思想,受市场意识所左右,最终失去自我,被时代淘汰”。这表明他对一些外来干扰有一种警觉意识。事实上,画家进入市场,并非全然坏事,作品受收藏家所重和民众喜爱,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他的作品价值。但关键是不为其所左右和干扰。目前一些艺人,有了名气,也有了金钱和地位,但干扰却因之而越来越多,他们如不能有效力避之,其成就将是有限的,或者说他们将与本应有的伟大的艺术辉煌失之交臂。如此看来,傅瑜明的艺术心境和状态就十分可嘉。尽管他已取得可观的艺术业绩,作品曾多次获得各种奖项,亦为不少刊物、媒体广泛评介,但他却依然拥有一种平淡从容的心态,依然能够沉浸于自己的审美天地中,我相信——根植传统,面向自然,承接家学,力呈个性,傅瑜明的画业定会令人瞩目。

 

 

版权所有:北京华夏珍宝博物馆  京ICP备12006144号